第643章 高,实在是高! (2 / 2)
要看书1kanshu.net
······
阅卷时,孟青云特意请来王家、宗家、祝家的三位口碑和文采皆上佳的举人,让他们参与阅卷。
说是为了公平,可分给他们仨的题却是选择、判断和填空。
死答案,没有一点操作余地。
关键是他们三家附学清零,操作失去意义。
同时孟青云派人在外面放风,说这三家没有子弟附学,为报复其余人家,故意压低分数。
孟青云又独出心裁,设置了录取线,分数低于录取线的几家的子弟无缘附学。
当然这也是孟青云的杰作。
他根本不用作假,让该出局的那几人出局,就是录取线。
反正只说是一个班附学,至于一个班几个人,还是他说了算。
······
“这三个畜生,竟然故意压低分数,我家小郎君只差一分就能附学,真是可惜!”
“你这算什么?我家郎君差了零点五分,你说若是这三个牲口手底下稍微松一下,也不至于饮恨!”
“······”
一时间,权贵们陷入了相互攻伐的局面。
······
“有意思,这题出的有意思!”
盛祯看着附学试卷,不住点头称道,“汪忠,你问孟青云了没有,这样出题的理由是什么?”
“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陛下,孟翰林说了,以往的试卷考的是学子的记忆力和写作能力,考察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,以及由此得出的道理或哲理,属于读死书,死读书,读书死······”
盛祯不言语,细细思考孟青云这句颠三倒四的话,却发现里面都隐含着潜台词。
读死书可以理解为读了些无实际用处,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书,死的重点形容书而不是读。
而死读书中的死则是形容读书的人,形容这人用死板的学习方式来读书。
孟青云说得不错,大多学子都是死记硬背,不管理解不理解,先背下来再说,至于书中蕴含的道理,反而成为其次。
读书死是说只会呆呆的读书,却不懂得将书中的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人,那么他和一个死人没多大分别。
看不出来孟青云还是个多面手,在任何地方都能发光发热。
盛祯又问道:“那他为什么没有出试帖诗?”
这些都是盛祯交代要问的问题,汪忠怎能忘掉。
“孟翰林说了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,作诗需要灵性,试帖诗束缚了人的思想,属于糟粕······”
汪忠怕盛祯发火,偷偷看了盛祯一眼又道,“孟翰林还说试帖诗是读书人求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,以试帖诗来考核、选拔人才,检验不出人才的真正能力,更选拔不出真正经世济民的人才······”
这娃又飘了。
试帖诗是历届科举考试的必考题目,被他说得一文不值······直接就是个欠毒打的货。
不过他这句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却不错。
“百姓对这次附学事件有什么看法?”
盛祯也不好评论孟青云的说法,忙换话题。
“现在责骂国子监的声音已经很微弱,尤其权贵们开始相互指责谩骂,孟翰林这一招高啊!权贵们有目的地围攻国子监,结果被他轻飘飘就化解了。”
何止是高,那是相当的高。
他用条条框框把权贵们框进去,巧妙设置陷阱,让权贵们相互猜忌,分化了权贵们的凝聚力,最后合理利用规则,再次将分化升华。
以后京城的权贵将一盘散沙,再都团结不起来了。
这就如下象棋,善谋者谋势,不善谋者谋子,谋势为上,谋子为下。
这盘棋孟青云掌控的太好。
附学三十六人,他为何选择三十六这个数字?
是为了凑够天罡数么?
若是孟青云能听到盛祯的心声,定然会说什么三十六天罡,七十二地煞,我那纯粹就是为了把有几个人踢出去设置了分数线,谁知巧不巧它就是三十六个人。
孟青云设计好了。
就算举报的人络绎不绝,他也只会取消设定好的那些权贵的子弟,其余的根本不动。
权贵们门口堵截他才不在乎,有了石大丙,还用担心这些纨绔的罪证么。
接下来他就要着手国子监的事了。
既然他成为国子监祭酒,那就给国子监做个小手术。
起码以后国子监里出去的学生,不会是百无一用的书生。
国子监,我来了!
······
(本章完)
7017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