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看书1kanshu.net

“他不是孤的未来,而是孤要让世人看到,太子的未来。”

朱瀚语气一落,寒风袭来。

灯火一颤,却有一种莫名的锐气,自他身上散开,压得沈镇不敢再言。

一月之后,风和日丽,三月初三如期而至。

太庙之南,搭起七座高坛,红幔遮天,鼓号连营。

十万百姓汇于坛前,自四面八方而来,皆为一听“策试”。

朝中无人敢言此事荒唐,因太子默许,朱瀚亲主,而连赵澄山也未拒,只派门下三弟子应试。

“东宫三子”与“民策三儒”,人称“策坛六贤”。

首场论题:“书院与庙堂,孰为教本?”

陈希文为第一席。

他登坛拱手不拜,衣襟未束,语调未高,却如钟石之音,击于耳际。

“庙堂者,为治也。书院者,为学也。今之学问,若不为治所用,终为虚文。”

“当今所争,不过一句‘教本’,然我以为,若民不能读,书再多亦纸。若民能行,一言亦策。”

“我所愿者——庙堂问道,书院问人。教本之中,不止六经,亦应有柴米烟火、人情世故。”

此言一出,鼓掌如雷。

赵澄山门下讲士紧随其后,却不论人事,只引经据典,引用孟子三章,庄子两语,反覆推演“道统归一”。

百姓不懂,听得昏昏欲睡。

第二题:“富民与尊王,孰先?”

陈希文引荀子“王者以富人为先”,又以田间事佐证,讲“若王者为尊而民饥寒,尊不足恃;民富则尊自来。”

有人质疑他贬王抬民,场中一阵骚动。

却见朱瀚亲至高台,笑着扶了他一把。

“讲道者,应敢言人所不敢言。若只是阿附权贵,不若归山种田。”

朱瀚话音落,场下呼声更甚。

赵澄山门下几人竟有动摇,一人讲至半途竟语塞。

“策试”未毕,胜负已分。

陈希文连中三题,场场领跑,东宫之声再扬。

而齐王,却在府内,怒掷茶盏:“讲策讲策,原来不过王叔作戏!赵澄山也不过是旧纸糊人!”

无人敢应。

而此时,朱瀚已返王府,于园中漫步。

身旁跟随者,非沈镇,而是一位十五岁少年。

“你可知今日陈希文之策,何以能胜?”

少年正是朱瀚秘密培育的一名门生,名唤杜和。资质聪慧,心机深沉。

他思索片刻,答道:“因他讲民言,合民心。”

“不错。”朱瀚点头,“可这只是表。你还要记住——讲者虽口吐莲花,最终得天下者,不是口,而是心。”

“臣不懂。”

朱瀚望向湖心,湖上水鸟成群,轻声道:“你若能让人信你为善,那你就是善。若能让人信你为王,那你便是王。”

杜和眼中忽现光彩。

朱瀚看他良久,低声道:“我之所以设策试,不是为了选讲士,是为了——选你。”

杜和蓦然抬头。

朱瀚笑意深远:“你会是孤的第二把剑。而第一把,已出鞘。”

远处,钟楼三响,东宫传信:太子朱标,召朱瀚议事。

朱瀚衣袍一抖,笑对杜和:“走,入局。”

御案前,朱标披着绛色龙纹袍,立于屏风之后,目光冷静,神色却略带疲色。

帘外传来内侍通禀:“朱王爷驾到。”

“宣。”朱标一字落下,语调平缓。

帘子轻卷,朱瀚步入殿中。

他今日穿的是玄青直裾,未束冠玉,只以一根乌丝金绳挽发,神情闲散,仿若来赴一场家宴。

“臣弟朱瀚,叩见太子殿下。”

朱标回身,走下阶前,亲自扶起他:“皇叔又何必多礼?”

两人并肩而坐,宫人撤去左右灯火,殿内顿时幽静。

朱标沉默片刻,才开口:“三月初三的‘策试’,舆情已传遍京师。赵澄山再未现身。”

朱瀚轻啜一口茶,道:“他不是输不起,而是输了不好看。你看他那几个弟子,一夜之间便如霜打的茄子,连门都不敢出。”

朱标低声一笑,又很快敛住:“孤听闻,齐王近日闭门谢客。”

朱瀚微抬眉梢:“他这是准备卷土重来,还是索性躺下?”

“他父王在,终不敢太过。”

朱标语气淡淡,“但孤担心的,不止是赵澄山和齐王。”

朱瀚放下茶盏,看向朱标:“还有谁?”

朱标目光深沉:“朝中某些人,开始流传‘策试非正道’,‘王爷扰学风,动民心’,甚至有人影射策坛出言‘失矩’。”

“哼。”朱瀚冷笑一声。

“他们宁愿读死书,也不肯听百姓一句人话。”

“皇叔当知,如今士子多尊名教,不喜民间之音。”

朱标眼神灼灼,“孤虽欣赏希文、杜和之言,然若不加节制,恐反生纷扰。”

朱瀚却道:“太子之言,自是一国纲纪,但叔今日来,是要送你一样东西。”

他伸手一拍掌,门外即有两名少年被引入殿中。正是陈希文与杜和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朱标微微讶然,抬手示意:“都免礼。”

陈希文行礼如水,温文有礼;杜和则目光犀利,带着不合年岁的沉稳。

朱瀚负手道:“这两人,今后常随你左右。你要讲学,他们能答;你要寻策,他们能辩;你要开府设堂,他们可为门下客卿。”

朱标眼眸微动:“皇叔舍得?”

朱瀚挑眉:“孤是舍不得,但孤更知道,你需要他们。”

朱标沉吟片刻,忽然道:“希文可知你今日为谁言策?”

陈希文毫不迟疑:“为天下。”

朱标点头:“好个‘为天下’。那你可愿为孤,讲一段‘王道’?”

陈希文面色一肃:“愿为太子殿下讲。”

他朗声道:“王道者,非独尊之术,乃群义所归。太子为储君,既得天命,亦需人心。愿太子讲信修睦,纳言存谏,使四海归心,则王道成矣。”

朱标沉默良久,目光似欲穿透烛影:“你这段话,朕记下了。”

朱瀚忽而笑道:“你若真要记,就叫他常在东宫讲三日策,每旬一改,与你习听政之道。杜和留在我这边,我另有打算。”

朱标似觉意外:“皇叔要他做什么?”

朱瀚轻声道:“他不适合留在朝中,他的本事,在于‘观世局’,非‘辨朝章’。”

朱标不再多问,点头允下。

夜更深,宫灯熄至七盏,朱瀚起身告辞。

出乾清宫时,陈希文随他同行。

走至宫门前,陈希文忽然问道:“王爷为何信我?”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 上一章  返回目录  加入书签  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