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看书1kanshu.net

浇筑法只要克服了流动性和模具的问题,其展现出的性能相较锻造法而言,具有显着优势。采用浇筑法制成的物件,上下厚薄必然均匀一致,而锻造法就不一定了!

除了他们这一组,其余19组用的都是锻造法,就是将铁锻造成钢之后,将其打成钢板,然后在卷成铁管,这种方式十分耗时,而且还需要中途不断加热,锻打的成功与否,全看工匠的技艺高低!

当下,浇筑法和锻造法各有优劣,不好说谁的更优秀,朱雄英找来纸笔,通过现在工匠们表现出来的技艺,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建议,并将其记录在纸上!

通过接下来两个时辰的观察,朱雄英发现有几个制作速度很快的组都进行了精细化处理,为增加强度和射程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思考。

第三组制作的最快,不但将全组15人的铳管制作完成了,而且他们还制作了一些工具,等他们制作完这些工具后,朱雄英看出来他们想干什么了。

他们竟然想刻制膛线!

朱雄英原本预想的是,现在大明工匠应该是不知道膛线是什么的,但是现在却逐步刷新朱雄英吧对这个时代工匠的认知。

事实上,就考古证据表明,永乐年间,就已经出现火铳膛线,并应用于实战了!元代火铳的内壁就已经出现了纵向划痕,这说明这期间一直有工匠进行积极探索!

第十三组的制作速度是锻造法中最慢的,没有别的原因,这是由于他们制作的枪管竟然比大家的都要细,而且却更加的长,这让朱雄英也十分感兴趣。

火铳的射程和枪管的长度、弹丸的直径都是有关系的,其最佳数据大体为,弹丸直径与枪管长度的比值为1:120,但是这些工匠明显还没有掌握最佳比例,不过这也是十分显眼的表现了!

第十七组也有一些创造性的表现,他们竟然在尝试给火铳的内壁淬火,真是大胆的想法,倘若这一尝试成功,火铳内壁淬火区域硬度会大幅提升,而外部依然保持较高韧性,理论上能够承受更多火药,从而增加射程!

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,这让朱雄英对于古代工匠的智慧有了新的认识,这简直是全天下最好的工匠了!

第五组就是任思毅这一组了,现在他们要进行浇筑了,泥胚分为两部分,为上下开合的。只见工匠们将泥胚放到,中间部分有一个小口,并且预留了很多出气口。工匠们合作将坩埚中的钢水一个个倒进泥胚的小口中。再将钢水放进炉内,取出泥胚中的钢铳,清理干净之后,再次进行重复操作!

由于浇筑口是管道的中心点,并且预留了出气口,这让钢水可以快速流入模具,出气口则是可以让铁水中的气体跑出,不会留下孔洞!

一直浇筑了三次之后,选了其中最好的十五把,开始进行精打磨!而那承受了三次的泥胚,已经有了些许的开裂。

...

一直忙活到接近正午时分,所有的工匠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,开始等候指示,这时候,老朱派人送来了十几个陶罐,这些陶罐的底部都放置了生石灰和草木灰进行防潮!罐口处用麻布和麻绳密封,朱雄英知道这里面放的是火药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