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0章 天命所归的曹丞相 (1 / 2)
要看书1kanshu.net
熙平八年春
辽东、江南、南疆已然乱成了一锅粥,烽烟如黑色的巨蟒,肆意地在天际蜿蜒盘旋,战火将天空都染成了诡异的暗红色。
辽东之地,赵军与曹军如同两伙强盗,跑到别人家里打仗,所到之处,村庄化为废墟,百姓流离失所,男丁只要能喘气的一律抓进军队,马蹄肆意百姓的农田,村庄城镇只剩下焦黑的残骸,无尽的怨气滋生大量的厉鬼。
江南素以富庶闻名的鱼米之乡,也被无尽的战火席卷,藩王、诸侯、豪强、红莲教、贼寇为了争夺地盘和财富,如饿狼般相互撕咬,刀光剑影中,鲜血染红了绿水青山,曾经繁华的街市变得冷冷清清,商铺紧闭,行人绝迹。
南疆本就地处边陲,穷山恶水,毒瘴弥漫,妖魔横行,如今越王起兵,为了筹措粮草兵马,不惜与匪寇勾结,打着“讨贼”的旗号,四处烧杀抢掠,横征暴敛,远在玉京的曹鲲毫发无伤,倒是苦了南疆的百姓。
作为当今大乾最大的军阀,最大的权臣,曹鲲一反好战的性格,稳坐玉京,以丞相之位挟天子以令诸侯,对各地的战乱冷眼旁观。
除了往辽东派出一支曹军主力,对于江南和南疆的战乱,只是象征性地派出了一些军队。
而且这些军队大多是被打散重编的大乾禁军,老弱病残,士气低落,装备陈旧,粮草不足,甚至连军饷都没有。
这样的军队到了战场上,能有什么没有战力可言?
结果就是,这些大乾禁军一开战要么抱头鼠窜,要么举手投降,丢尽了大乾禁军的颜面,让江南和南疆的百姓对朝廷非常失望,转而投靠了反贼。
反观,曹鲲高坐庙堂,指点江山,挥斥方遒,满口的为国为民,现在一门心思的谋权篡位,大搞新政,兴办科举,收买人心。
他还颁布了一系列政策,对西北、京兆一带减免赋税,兴修水利,鼓励耕种,兴办工坊,让百姓有了一口饱饭,让过惯了苦日子的百姓感激不已。
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的疾苦,使得民生迅速恢复,税收与日俱增,也让那些世家大族看到了他的执政能力。
而科举制的推行,更是他的排除异己,谋朝篡位的重要一步,把大乾的老顽固一步步的换掉,引进对自己忠心的青年才俊。
以往,朝廷选才多靠世家举荐,任人唯亲,荐举人与被荐人抱团取暖,相互关照,垄断官位,致使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,寒门士子很难有出头之日。
如今,科举选才面向天下士子,不论出身贵贱,只要有真才实学,皆可报名应试。
这一举措,让无数寒门士子看到了希望,如同久旱逢甘霖的禾苗,对大仁大义的曹鲲感恩戴德。
在一些大儒创办的书院里,寒门士子日夜苦读,奋笔疾书,只为在科举中脱颖而出。
他们聚在一起,谈论着科举的好处,谈论着曹鲲的英明决策。
“丞相大人真是圣明啊,给了我们寒门子弟一条出路!”
“是啊,以往我们空有满腹经纶,却无处施展,如今有了科举,我们也能入仕为官,报效朝廷了!”
“丞相大人施新政开科举,利在千秋,功比圣人!”
“大乾有了丞相,就有了青天大老爷!”
“若能入朝为官,我必肝脑涂地,报效丞相之恩!”
“没有丞相就没有科举,就没有我等入仕之路,寒门士子苦世家门阀久矣!”
“丞相是所有寒门士子的恩人啊!”
与此同时,来到玉京的大儒名士们,也纷纷站出来为曹鲲歌功颂德。
他们或着书立说,或登台讲学,对曹鲲大肆鼓吹,奉曹鲲为当世贤良。
“治世之能臣”
“奉天子振社稷!”
“挽狂澜于既倒”
“利在当代,功在千秋!”
其中,大儒陈渊更是亲自撰写了一篇《曹公颂》,文中极尽赞美之词:“丞相曹公,心怀天下,智谋超群,于乱世之中,力挽狂澜,兴新政以安民,办科举以选才,其忠其能,堪比古之贤相,实乃我大乾之幸也……”
这篇《曹公颂》一经问世,便在天下引起了轰动,士子们争相传阅,对曹鲲的崇敬之情愈发深厚。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