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看书1kanshu.net

继续往下看,看到李斯文笔下,逐渐露于纸面的‘防作弊措施’,孔颖达当即眼前一亮,猛地一拍案几。

“糊名、誊录、搜检..此法甚好!

很大程度上排除了考生姓名、字迹等醒目特征,就算考官受贿,也无从下手。

再加上搜检夹带,三管齐下,可以很好的维持住科举的公平与权威!

隋制就是因为没有糊名,考官受贿多偏袒世家子弟,才会会频发舞弊现象。

小公爷草拟规章还能顾忌到这些,实在是用心了。”

李斯文不可否置的笑了笑。

用心...这压根就是明清科举的成熟制度,他只是照搬过来用上一用,担不起如此厚誉。

“先生过奖了,小子也是常听庄中老人们说起,隋制舞弊严重,科举如同空设,这才想到这些法子。

只是有一事,小子还拿不定主意。

省试的阅卷官,除了国子监的寒门博士,要不要加几个士族出身的官员?

若是全用寒门,世家怕是要指责阅卷不公。”

孔颖达沉吟道:“加两个,选那些名声好、不偏袒世家的老人,比如三朝元老虞世南,伯施先生。

他虽出身余姚虞氏,是个不折不扣的官宦贵子,但为人却相当公正,不管诗坛文汇,都喜欢照付新人。

有他在,世家没理由再挑刺。”

听到‘虞世南’的大名,李斯文抿了抿嘴,任由墙角的侯杰捂嘴笑出声来,却惹得孔颖达一头雾水。

“小公爷...难不成是老夫哪里,闹了笑话?”

李斯文转过身体踹了侯杰一脚,强忍笑意的摆了摆手:

“没事没事,侯二只是想到了高兴的事,不用理他。”

随着规章制度在纸上趋于完善,年岁相差甚大的两人,却是越聊越投机。

孔颖达的顾虑渐渐消散,反而主动提出修改建议。

比如州试的时间,建议定在‘每年二月’,此时农闲,寒门子弟有时间赴考。

又比如考卷的装订,建议用 “黄麻纸做封面,这种纸张单薄酥软,一撕就碎,再糊上‘科举考卷’四个大字。

但有损伤,直接舍弃不用,避免被人替换”。

“还有一事。”孔颖达忽然想起,

“隋制考生需‘投牒自进’,但寒门子弟位多低微,又该如何打通关系,拿到牒文。

小公爷可让各州刺史派吏员帮忙,免得耽误了人才。”

李斯文是故意隐去了这点,麻烦孔颖达斧正,总要给老人家一点成就感,总算听到念叨起这事,连忙记下:

“先生提醒得是,小子这就加上。

另外,某打算在长安、洛阳设‘试院’,试院的座位要‘隔座而坐’,考生之间用木板隔开,防止抄袭...

先生觉得如何?”

孔颖达沉吟半晌,起身走到案前,拿起笔,在空白稿纸上画了个试院座位图:

“木板要高过头顶,宽三尺,这样考生既看不到邻座的考卷,也不能递纸条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