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4章 时时劝谏 (1 / 2)
要看书1kanshu.net
时时劝谏并不是个讨喜的人设。
英明如唐太宗尚且难忍,更何况更有独断之心的姬衡?
但是,当秦时微带抱怨地说自己想多赚些钱时,便是姬衡,也都生不出任何反感来。
无他,国库当真太穷了。
只是,【驰山泽之禁】,本质上是在撬动独属于他的资产,这并不容易忍受。
他因而皱眉:“琉璃贵重,既要贩于贵人们,则价不可贱。庶民穷苦,原也不适合买这些。便是驰山泽之禁,他们又何来心力去经营?”
这并不是姬衡的推脱之语。
自商君变法以来,穷苦百姓能为自己辛勤工作的机会着实很少。
首先,他们有每年一次的徭役,名为【更卒】。
即需要在本县、本郡服役一月,盖房子,修路、挖地,砍树,什么都可能。
其次,还有一生一次的【正卒】,为期一月,需要在本县、本郡参与军事训练和维护地方治安。
听起来好有安全感,但实际上,哪怕服役结束回到家,地方官都还需要定期举行考课。
一旦有人不合格,邻居和地方官便要受罚。
最可怕的服役是【戍卒】。
虽然同样是一生一次,限期一年,屯属京师或者边疆。但因为征战过多,兵丁稀少。因此常常有人超期服役,一生都不得回乡。
而且百姓们服役是没有钱的,除了兵役外,遥远路途中连衣裳、鞋袜乃至每日的口粮,都需要自己准备。
不仅不为家中生产,反而要从家中带走口粮,哪里有余力再去森林湖泊中获取什么呢?
秦时却笑道:“大王不是已免了阿房宫和南戍的徭役了吗?”
而今,秦国人口共计2000万余。
北筑长城,征丁三十余万,南戍五岭,征丁五十余万,阿房宫与骊山原计划征丁 70万。
还有驰道、直道等建筑工事,共计约征丁300万。
对比总人口,这300万听起来并不过分。但这2000余万人经过多年征战,如今人口中占大比例的则是老人、妇孺与孩子。
青壮年总计也不到400万人。
这些数据,姬衡心中不是不清楚,只是如今秦国方才一统天下,六国本就怨声四起,倘若稍有变动,有心人煽风点火,就要再形成动荡。
如今,短时间内不再征战百越,又暂停修建阿房宫,此处约能腾挪出70万青壮年。
王后又劝减免税赋——虽先从煤炭起,但也正在开始。
如今,姬衡也握住秦时的手:
“我知王后仁爱天下,但秦国行法家事已一百三十五年,贸然冲突,地方官左右矛盾,百姓也将生事端。”
“事缓则圆,还需从长计议。”
秦时知道他说的有道理,但同样还有一句话,她也奉为圭臬:【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。】
因而便大胆问道:“那大王心中可有良策?”
姬衡沉吟一瞬:“春季之前,寡人欲将商君土地令推行全国。我秦国此前土地可赏,可买卖,但六国却并非如此。如今欲【使黔首自实田】,令他们向官府申报自占土地份额,以免田租混乱,有人借机生事。”
同时,也是使才打下来的六国百姓有明确的恒产,以安他们的心。
秦时笑道:“大王亦仁爱。”
将土地私有化推行全国,而后进行土地登记——这样容易起动乱的政策,也只有在如今的秦国,如今姬衡的掌控之下,他才有自信说出今春之前就完成这项大任。
但秦时恭维【仁爱】,其实,百姓们也未见得能多添多少幸福指数。
因为,地是秦国的土地,税自然也是秦国的税。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